【本期导读】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进入了城市更新的重要时期,人民群众的需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的新阶段。5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标志着城市更新上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战略,既是稳增长、扩内需、惠民生的重要抓手,也是转变城市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意见聚焦“宜居、韧性、智慧”目标,部署八大任务,强调规划引领、多元投入和制度创新,为新时代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顶层设计。从发展逻辑看,城市更新通过盘活存量空间、完善功能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成为破解大城市病、塑造城市韧性的综合性抓手,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战略意义。 

新时代的城市更新需以系统思维推进,超越物理空间改造,实现从“空间更新”到“价值重生”的升级。一是治理逻辑的范式转换。城市更新本质是治理模式的系统性重构,需突破“拆改建”的单一思维。其中,功能完善与文化传承并重,既要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如老旧小区改造、管网升级),也要保护历史文脉,避免“千城一面”。韧性安全与活力提升共生,“平急两用”设施建设、适老化改造等需兼顾应急响应与日常需求,而消费场景升级(如全民健身空间)能激活经济内生动力。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需打破“政府包办”思维,探索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信贷支持等多元投融资模式,激发社会资本参与。二是技术赋能的精准治理,在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的背景下,城市更新行动的技术条件已趋于成熟,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城市更新的实施路径。构建“数字更新”基座,通过全要素数据采集与跨部门协同平台,可实现公共服务设施的精准选址与动态管理。推动大数据、AI技术与更新项目深度耦合,这种“数据驱动+场景落地”的路径,有效解决了传统更新中供需错配的痛点。

城市更新不仅是空间形态的改造,更是城市治理模式和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承载着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民生期待,串联起历史传承与未来创新的双重使命,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系统性思维、创新性政策和智慧化手段,实现城市功能、文化和治理的全面升级。未来,城市更新应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与数字经济、绿色低碳、社会治理等深度融合,打造更具韧性、更富活力、更可持续的城市空间,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请点击下方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