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在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 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财经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倪鹏飞聚焦 “创新城市” 建设,深入阐释了以创新生态圈激活城市发展新动能的路径。倪主任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剖析了创新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演进逻辑,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以创新促发展”的鲜活思路。现将其核心观点整理刊发,与大家共享。
围绕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优化现代城市体系”这一重点任务,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意义重大,当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67%,城市体系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框架,其空间分布与资源配置对国家和城市发展影响深远。目前我国城市化进入稳定期,未来十年城市体系将逐渐定型,一方面中国空间经济进入聚中有散的新阶段,包含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都市圈与城市群越来越成为城市体系的新主导;另一方面,过去因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城市体系存在过度聚集、过度分化等结构失衡问题,给发展带来挑战,因此中央提出优化城市体系既意义重大又十分及时。
关于现代化城市体系的内涵,倪鹏飞结合会议内容与自身研究提出,其核心特征是“多中心、多形态嵌套”,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 “中心地理论”及单形态多层嵌套的 的局限。从多中心角度看,大国城市体系并非单一中心,而是多个区域的中心-边缘城市体系不断发展后的相互联结、协同发展加强的结果,因而是多中心体系;从多形态嵌套来看,当城市化率超过50% 后,城市形态从传统单中心演变为多形态嵌套体系,最上层是城市群体系及城市群与非城市群城市的关系体系;城市群里包含都市圈和都市圈外城市构成的体系,都市圈中又由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及城镇组成体系,这种结构更符合大国经济空间演变规律,能避免资源过度集中或分散带来的低效问题。
在如何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方面,倪鹏飞认为中央会议给出的着力点是“抓两端带中间”,促进城市群、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的协调。基于此,他提出关键路径:一是强化城市群网络化发展,推动其向“多组团、网络化” 模式转型,促进区域均衡;二是分类推进县城城镇化,根据县城特点差异化定位,避免 “一刀切”;三是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通过市场与政府协同优化人口和产业布局。同时,他强调优化城市体系需尊重市场规律,提出政府不能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集聚中心城市和中心区过度优质公共产品,另一方面又通过行政措施限制人口和产业自由流动,应以人口规模的空间分布的“齐普夫法则”作为人口及产业规划参考基准,重点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布局引导空间结构优化,比如提升和完善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质量和功能,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分布,避免因公共产品不均衡导致人口过度集聚后再用行政手段限制流动的不良循环。
倪鹏飞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创新点与政策启示,其提出的“多中心、多形态嵌套” 城市体系模型修正了传统单中心理论,更契合大国城市化规律;强调 “齐普夫 法则” 在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推动市场与政府协同治理;并警示反对用行政手段强行平衡发展,主张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可持续优化。这些观点为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提供了系统性框架,既呼应中央会议精神,又贡献了基于实证研究的创新思路,对未来城市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