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0日,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张文忠聚焦“宜居城市”建设,深入阐释了宜居城市从理念到实践的发展脉络及未来建设路径。张文忠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剖析了宜居城市建设的转型特征与创新内涵,为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提供了“以宜居促民生”的重要思路。现将其核心观点整理刊发,与大家共享。
“宜居城市”作为此次会议提及的六类城市之一,有着深厚的发展脉络。在实践上,宜居城市从理念走向具体行动,如今已有数百个城市开展了宜居城市规划并落地相关项目;在政策层面,其理念从学术研究逐步转化为政策目标与实施方案,自 2005年提出后,先后被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 年上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6年“十三五”规划、2021年“十四五”规划、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及本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列为重要内容,实现了 “从理念到实践、从学术研究到政策落地”的跨越式发展。
在研究侧重点上,宜居城市建设呈现出五大转型特征:一是实践化转型,全国多地将理念转化为老旧小区改造、15分钟生活圈建设等具体项目;二是政策化升级,发展为包含指标体系、考核标准的政策体系,如住建部《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三是人文化深化,从关注物质实体空间规划转向重视人的空间,强调城市文化与精神重塑,这与总书记关于“传统城市是民族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关键”的指示相呼应;四是民生化聚焦,更多关注社会民生与居民生活质量,契合“人民城市现代化” 理念,呼应总书记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要为人民” 的重要论述,尤其关注“一老一少” 等群体需求;五是精细化转向,从宏观规划建设更多转向微观的街区和社区质量与品质提升,这也与总书记 “城市更新要因地制宜从社区、街区建设做起” 的要求相契合,因为社区和街区是与老百姓关系最密切的单元,能体现城市温度,也是城市更新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宜居城市的创新内涵,张文忠基于新时代要求提出“三层次需求模型”:基础层保障安全、健康、生活便利性,如防灾能力、空气质量、公共服务可达性;提升层追求环境舒适性、文化归属感,如生态景观、历史风貌保护;发展层满足个人成长机会、社会包容性,如就业质量、多元文化共融。这一框架突破了传统以硬件设施为主的评价体系,将 “人的全面发展” 纳入宜居性核心。
展望未来,张文忠认为宜居城市是现代人民城市的基本体系,是居民对生活品质和质量的基本需求。未来建设需遵循关键路径:坚守生态底线,保护自然山水格局,推广“海绵城市”等建设技术;传承历史文脉,避免“千城一面”,通过微改造延续街区风貌,如北京胡同、上海里弄更新模式;强化社区治理,以 “完整社区” 为单位完善便民服务,重点布局养老托育设施;尊重城市规律,反对运动式改造,提倡渐进式更新,建立 “居民需求-空间响应” 的动态反馈机制。同时,未来宜居城市应将环境舒适性、生活享乐安逸、社会包容和谐、尊重历史文化以及开放性等作为高品质城市的重要内容,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既要满足安全、健康等基本需求,也要追求自然人文舒适性、个人发展机会乃至文明层次等更高层次目标,且要以可持续发展为重要基础和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创新。
张文忠的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与政策启示:在人民性理论上,将“宜居城市”与“人民城市”理念深度融合,提出“城市温度”评价维度,如邻里关系、社区认同感;在方法论上,主张采用“参与式规划”,让居民成为宜居建设的共同设计者;在政策层面,警示反对过度商业化更新,强调保留原住民生活网络,避免绅士化陷阱。这些观点系统阐释了宜居城市在中国语境下的演变逻辑,其“需求分层模型”和“微尺度建设路径”为落实中央“人民城市” 理念提供了可操作的学术支撑,而本次会议中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思想至关重要,城市核心是人,应将人民的宜居安居置于重要位置,这也是本次工作会议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