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6月21日,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和青海大学联合举办的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二十八届年会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基于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十五五”时期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在青海成功举行。本次会议是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一次落地青海,会议主题紧扣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与“十五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求,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为“十五五”规划提供学理支撑和政策储备。
(本文根据沈体雁教授在大会上发言速记稿整理)
沈体雁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副会长
发言题目:可计算产业集群经济学——一个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框架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汇报的主题是可计算产业集群经济学(CCE)——一个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框架。主要分享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为什么说CCE是中国自主、世界适用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1.集群思维是中国传统经济地理思想的精髓
集群思维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群思维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生态性的特征,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制度化的空间规划与经济功能的分区,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二是实现专业化分工以获取集聚效应识,如《管子·小匡》中记载“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引申出“四民分业”的概念,《管子·乘马》中记载“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等。此外,还有建设中心市场与枢纽经济,发挥本地市场效应;建立统一大市场,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等。
集群思维体现了行为经济学的机制特征。2022年,《Nature》上的两篇文章对人才如何成长进行研究。通过对“脸书”上近210亿条社交网络数据的研究分析发现,如果儿童在一个不同社会经济阶层之间存在往来的社区长大,其未来提高自己经济地位的概率更大。尽管现代研究采用了大规模的数据分析,但类似的结论在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便已有记载,如“孟母三迁”,《劝学》中的“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等典故。
2.产业集群是复杂经济系统的基本组织单位和经济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产业集群可以从经济尺度、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三个维度进行定义。研究者应将一群相互关联的人及其复杂内部关联的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单位。第一,集群是一个由众多长期在该区域进行生产活动的企业,因地理邻近形成共享公共知识的网络化生态系统,或称“小生境”。若仅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个体分析范式,忽视整体关联性,则无法全面把握经济现象。第二,集群是一个复杂时空产业或复杂时空产业网络。第三,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产业集群的规划设计是一个天然的人地产相互作用的关系系统。第四,集群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空间组织单位。同时,集群还具有复杂性、可认识性、可计算性和可治理性等特征。
集群经济学是经济学理论发展的“新综合”和“大合流”。集群经济学是复杂经济学范式下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和经济治理理论的新发展。我国学者林毅夫将发展经济学划分为四个阶段,从而提出了新结构经济学。集群可以认为是在林毅夫新结构主义空间上的叠加。现实生活中无法观测到林毅夫提出的基于某种要素禀赋形成的结构,但将这种结构进行类似正弦波的滤波改变,便可进行观测。例如,河南省鹤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原有电子工业基地的基础上,发展出新能源汽车的线束产业,该产业激发了当地劳动力、相关支持和资本的热情,并计划进一步构建一个汽车装备制造的产业集群和一个汽车模具的产业集群。该案例表明,即使在缺乏天然比较优势的区域,通过产业间的有机共生,也能实现竞争优势的培育。同时,新产业经济学派、新空间经济学派和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斯和沙普利,共同开创了新经济治理学,即经济工程学,在未来都可以将集群作为一个最基本的研究单位和分析单位。
3.集群经济学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产业集群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未来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众多学者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为什么能够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走过西方二百五十年的近现代经济增长史的历程进行研究,总结出“锦标赛制”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勤奋精神等,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成功密码就是产业集群,它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最近在地方与中央政策协调过程中发现,即使在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东北地区,鞍山的纺织服装集群和通化的生物医药集群仍居全国领先水平,其原因是地方政府和当地的企业家、劳动力、生产力的密切协同和互动。
集群经济学是复杂范式下的实战经济学。如桑基鱼塘、渔光互补和青海本地“光伏-植草-养猪”改造沙漠的案例,是在一线工作的干部群众总结出来的。又如前重庆市长黄奇帆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整群地迁移至重庆。
4.集群经济学是世界各国最常用和最管用的经济政策
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均已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产业集群政策。《欧盟产业集群倡议2022》提出30个跨部门、跨学科和跨欧洲的产业战略。法国、意大利、美国也相应的提出类似战略。中国也提出从2019到2025年间,构建8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5.集群经济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计算是经济地理学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应当充分把握技术创新的机遇,推动经济地理学实现从经验型学科向计算型学科的转型。现代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从农业区位论到工业区位论,德国南部的经济地理论和中心地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共性是要构建研究模型。因此,把握好大数据、大模型的技术突破窗口,进一步推动经济地理学从经验科学向计算科学、模型科学进行转变。
当前集群经济学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四个挑战:一是如何精准定义集群。如果将现有的行政区划作为一个统计单位进行研究,数据可获得性更强、用户对象更明确,但在进行空间计量时无法忽略可变面元等问题,导致实际上得出的计量结论不可靠。二是如何感知集群特征。现实中存在课堂上的经济学理论往往脱离实际,没有和规划实践进行集成等问题。三是如何实现集群与新古典经济学的有机统一。四是如何实现“黄奇帆经验”和“昆山经验”的可计算。
同时,集群经济学的发展也面临以下四个重要机遇:一是复杂理论和行为理论的进步提供了理论基础。例如,神经科学的进步回答了过去无法解释的现象,甚至可能使人体神经系统上产生一些突变。又如,为什么有的地方创新会更加容易涌现,是否与这个城市的生活空间存在关系?北京的天气时常呈现灰色,可能会抑制人类的大脑运转,但青海的蓝天白云给人给浪漫的感觉,可能会促进大脑思考等,甚至影响集群的形成和创新,应该有其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二是产业集群大数据,如工商、专利、POI物联网等给予人类感知和观测机器人的条件。三是通过大语言模型构建集群的知识图谱,精准识别集群成员。四是超算使得“集群计算”成为可能。例如,通过超算将千万级别的工商数据按代码表征成向量。由此提出一个科学问题,面对日益复杂而且精巧的产业集群治理工作,如何采用复杂性理论、AI技术和经济学原理进行精确计算,以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和有信社会的有机协同,实现产业集群又快又好发展?回答包含两方面:一是中国在集群的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经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密码;二是利用先进技术来适应党和国家对集群的管理和治理需要。
二、CCE框架: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分析
本研究旨在构建涵盖理论、方法与政策的可计算集群经济学框架。可计算集群经济学也可称之为可计算经济工程学或地理学。
产业集群计算平台包含可计算产业集群理论、方法和应用。具体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建立一种集群计算的工厂,收集各类数据;其次,建立大模型,精准判断一个企业是属于哪个行业以及属于哪个集群,将已有的经验知识投喂给大模型,使其辅助撰写文本、规划和选址;最后,构建一个类似于城市遥感具备评估功能的新型感知科学集群。我国提出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对工信部而言,这80个产业集群在全国的地位如何,以及如何进一步评估其品牌价值及诊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例如,青海的5个产业集群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数据进行分析,还有青海的新能源产业集群需要数据进行生长模拟,如果华为企业进入可能对生长路径产生变化。此外,还有优化计算及运营管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
产业集群工程的实施过程可分为七个步骤展开。首先是基础工作,第一步建立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爬取、归集、清洗和拟合。其次是主要内容,包含第二步到第五步,分别是基于大模型识别,分类,评估和诊断,模拟、预测和规划。最后是应用场景,分为第六步招商、联合和推介,第七步运营、再评估。
1.如何用大数据、大模型感知和识别产业集群及其格局变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为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引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由16个地方性集群构成,基于最小可分的力度将这些集群打通,分类为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从产业链维度上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涉及集成电路、数据要素、5G、半导体等17条产业链。
定义集群主要分为初步分类和数据纠偏两个步骤。首先,应用大语言模型对收集到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政策文本进行语义分析,分析得到初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的分类;其次,综合考虑大模型推断能力以及语料库存在不全面的不足,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国标分类、各地市集群申报文件,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为基础,由此从定量和定性角度界分各集群“专精领域”;最后,基于大语言模型进行企业数据细分和数据集整合工作,同时进行纠偏。由此,1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的每一个集群都被划分为不同组分。
集群空间落位呈东北-西南的椭圆格局。16个产业集群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在不同领域均有各自优势。
集群空间格局呈现“多级联动、创新引领”的特点。时空格局演化主要表现为核心区强化、集聚扩散和“东部核心引领、中西部梯度发展”。
多尺度识别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产业集群空间定位的关键问题。以湖北省和广东省为例,在过去40年间,两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从2010年起均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由此,以长时序、多尺度刻画集群画像,重点解决“集群在哪里”的工作痛点。
产业社区或产业组团演化也可以进行识别。以湖北省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可以看到其五公里范围内,其集群在过去20年间是如何演化的。同样以广东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可以明显观察到深圳的新一代新技术的集群,比武汉的产业集群更加紧凑和细腻。如果再使用专利的合作生产及投资的数据进行观察,预计其联系会更加紧密。
2.如何用大数据、大模型评估产业集群竞争力
构建基于五力模型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指数评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五力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围绕生态引领、规模、多样、创新、支撑力五大维度构建,包含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在对16个国家集群进行评估后可以发现,京津冀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排名第一,深圳排名第二。结果表明,京津冀的真正优势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产业集群。因此,京津冀应集中力量大力发展这类产业,并推动其代表中国在全世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中取得优势。进一步,还可以对数据结果进行分项透视、量化对比、集群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数据拟合、引力分析和创新分析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要素流动进行多维评价。
3.如何用大数据、大模型模拟产业集群生长动力过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为例
过去十年间,深圳南山和武汉光谷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数量均呈明显的增长态势。从集群数量上看,光谷地区的企业数量少于南山;从时间上看,光谷地区企业数量后期年增长率提升,逐渐缩减与南山区的差距;从发展模式上看,光谷地区企业数量增长更符合指数型,而南山更符合稳定的线性。分析其原因,深圳南山区在产业政策和产业门槛方面优于光谷。
4.如何认识和发现集群发展规律?
集群发展的规律可以概括为“SCTEMG定律”,包括空间动态规律、时间动态规律、门槛规模规律、群体行为机制规律、外部效应规律和治理规律。
5.如何提升集群治理能力?
构建集群组织CPO功能模型。CPO本质是政策企业家、市场企业家与社会企业家的有机结合,根本任务是计算和确立政府、市场、社会的责权利边界,打造产业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公共逻辑、市场逻辑与技术逻辑的有机统一。CPO具有六大功能,分别是集群治理、集群规划、集群生态营造、集群公共服务、集群基础设施建设和集群平台与要素集聚。此外,还有两个值得研究的案例,分别是黄奇帆产业整链整群转移经验和苏州小核酸集群的知识溢出与创新孵化。
三、CCE:建立基于产业链群的经济治理体系
第一,建议建立基于集群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将产业集群做作为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和创新政策的基本产业组织单元和空间组织单元,构建全国集群“一张图”和面向集群的央地多层经济治理体系。
第二,建立基于集群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产业链带作为生产力优化布局、获取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协作单元,以集群为单位统筹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与科教人政策。
第三,建立基于集群的微观经济治理工具箱。实现央企、国企、民企和中小企共生共赢驱动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第四,建立基于产业链群的要素配置平台和中国特色要素市场,促进产业群和产业带的要素供需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