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7日,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主题的2025火炬论坛,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论坛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火炬中心、河北雄安新区管委会联合主办。我院执行院长沈体雁受邀出席并作题为《探索中国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治理新范式》的主题演讲。以下为主要发言内容:
一、可计算产业集群经济学(CCE)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在理论启示与方向探索上,结合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出的“创新驱动增长机制”,针对中国实践明确三大突破方向。一是基于AI实现知识积累,利用大模型持续积累特定产业集群本地赛道的技术、政策、企业数据,破解知识碎片化问题;二是构建创新共同体制度激励,推动“耐心政府+耐心资本+耐心科学家”协同,明确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机社会的权责边界,避免过度竞争削弱创新动力;三是实现跨区域集群协同与“创造性破坏”,促进东部超大规模集群与中西部专精特新集群协同,同时构建“碳基+硅基”人机交互的创新生态,推动集群生态可持续迭代。
在框架搭建与技术突破上,首先建立多源大数据体系,整合1949-2025年工商企业数据、专利数据、POI数据及空天信息数据,实现集群“精准画像”,可细化至4位数国标行业代码,明确集群企业构成、专利分布、空间集聚特征。其次研发集群识别与计算工具,采用改进的DBSCAN算法识别出全国19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其中包含33个核心集群,明确集群地理分布规律,同时开发“七步法”产业集群分析流程,从数据爬取、清洗到基于大模型的企业分类、集群评估、生长模拟,最终实现“一张图”运营,动态监测核心企业周边的集群演化。最后构建“六力模型”评估体系,从生态引领力、规模力、多样力、创新力、支撑力、治理力六个维度,对193个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进行量化评估,划分出梯度格局,清晰呈现不同梯队集群的发展优势与短板。
在规律挖掘与实践指导上,通过研究梳理出多项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在空间演化方面,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从“京沪深蓉渝菱形集聚”逐步向“多极均衡”发展,重心南移,非超大城市通过政策与人才优势实现集群崛起;在规模门槛方面,集群需达到“受精卵规模”才能实现自我循环,未达门槛则需持续政策扶持;在区域协同方面,东部超大规模集群依托配套能力与创新资源适合发展全产业链,中西部集群需走“专精特新”路线,聚焦细分赛道与东部集群形成协作而非竞争,这些规律为集群实践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探索中国式产业集群治理新范式,推动理论与实践落地
在专业化治理组织与机制构建上,一方面设立集群促进组织(CPO),替代传统政府单一治理模式,由研究院、行业协会等专业机构承担集群公共服务、规划、生态营造等职能,实现“政策企业家+市场企业家+社会企业家”协同,另一方面推广可计算的集群治理案例,如重庆通过“龙头+配套”的精准计算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苏州小核酸集群按产业链环节筛选最优团队与企业快速集聚形成创新生态,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在国家层面治理体系搭建上,宏观层面将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政策、产业政策、创新政策的交汇点,构建全国集群“一张图”,实现央地协同治理;中观层面以产业链带为单元推动区域协调,优化生产力布局;微观层面开发产业集群大模型,为193个国家级集群提供智能服务,同时培养“懂规律、会计算、善治理”的专业人才,推动集群治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三、未来展望:构建中国自主的产业集群知识体系
以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为指引,持续完善可计算产业集群经济学。一方面深化理论研究,探索集群生长动力学、生命周期理论、群体行为机制等内容;另一方面推动技术迭代,研发自适应集群识别AI智能体、多尺度集群计算模型,最终形成“中国自主、世界实用”的产业集群理论与方法体系,为全球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