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午,主题为“城市规划与城市治理”的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论坛系列第十一期活动,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134会议室召开。

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宋彦教授和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教授作为演讲人。我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担任主持人,副院长周红云担任评议人。来自政府、学界的代表以及北京大学师生等五十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活动开始,主持人沈体雁院长简要介绍了城市治理论坛的背景,他认为通过“北京118事件”以后的一系列处理,使我们认识到城市治理越来越成为城市管理、城市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图片1.png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发言

 

第一位发言的石楠秘书长题目是《包容性城市规划与现代城市治理》。首先石楠秘书长解释了城市的包容性的定义和由来,它第一次出现来自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其后自2010年9月以来,不断被中国政府所重视,在“十三五”规划里更是提出在共建共享中提高发展包容性。接着石秘书长谈到包容性共享发展三大着力点,它们本别为:保基本,托底线,两同步,缩差距,以及促就业,均机会。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涵就是谋求能包容性转变。现代城市治理问题上,石秘书长认为其应基本在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以及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上。但现代城市依然有很多治理的难点,因此我门要有包容性的规划,让现代城市治理回归到本原,即人才是城市组成的社会形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才是城市发展关注的核心,居民对于城市事务的参与性、对于城市的归属感和拥有感,才是城市最核心的价值所在。包容性的规划要坚持人民性。

 

 

图片2.png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终身教授宋彦教授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宋彦教授的题目是《城市公共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 —— 以美国城市治理政策为例》,她通过对美国435个城市的政府文件做了深度调研,得出了51项常用的公共政策,而这些政策又能归类成5大类:法规、征收、投资、奖励性以及税收。美国各城市政府启用这些城市公共政策来推动可持续发展。其中宋教授提到以纽约为例,其城市有《纽约市2006-2030年绿色纽约》法规,希望这环境管理法规到2030年让纽约全市额外减少30%的温室气体排放,即减少487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结合各个城市所用的公共政策之类型不同以及数量不同的现实,宋教授分析得出了影响公共政策的因素分别有:Tiebout 理论、地方财政、以及多元参与理论。最后她认为公共政策支撑城市治理要有地方性、行动性、行动性以及执行性特征。

图片3.png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田莉发言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清华大学的田莉教授,她的报告题目是《土地权益视角下的城乡空间变迁理论与实践研究》。田教授以土地产权为切入点来分析现代城市治理问题,首先介绍了土地产权的基本认识以及主要组成部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的收益权以及土地的让渡权。不清晰的产权界定会导致资源的流失,导致一个“公地的悲剧”的想象。实际案例就是城中村现象以及大盘开发,开发商替代政府进行区划现象,因此城市规划要联系着土地产权的关系。城市规划的作用要界定土地的“开发权”以及“外部效应”的内在化。就产权的不清晰而产生的半城市化地区,将来的新型城市规划要如何面对等问题,田教授提出破碎化的城镇空间格局有必要建立更有效的协商机制,降低再开发中的交易成本,促进多方共识的达成。最后,结合城市里城中村,以城市治理的角度,田教授提出保留城中村能作为外来人口住房蓄水池的功能,城中村的改造要借助政府与市场力量进行局部渐进式更新,通过城中村改造与公租房供给联动实现城市住房空间、公共服务、就业岗位和人口分布的适配。

 

图片4.png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长周红云进行评议

 

在评议环节,周红云院长指出这次讨论的城市规划的问题不再单单只是城市规划涉及的问题,更多的是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问题。她认为许许多多的城市管理的问题和城市治理的问题,是因为我们对城市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不够,对我们城市化进程规律认识不够,所以出现了一刀切的城市规划。总体规划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有阶段性的规划,要理解城市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差距,现代城市治理的改革首先要进行政府的改革,要把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发挥社会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从城市规划到城市管理到现代城市治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