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重大进展

  近年来,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进展如何?成效怎样?

  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被形象地称为“牛鼻子”。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有效破解北京面临的“大城市病”难题,为提升首都核心功能、优化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腾出宝贵空间和资源。近年来,京津冀三地坚持一盘棋思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以坚定的决心和有力的举措,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进展。

  第一,首都核心功能显著增强。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是“四个中心”——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推动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为“四个中心”建设创造更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空间重构为提升核心功能提供支撑。通过大规模疏解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专业市场、部分教育和医疗资源,北京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密度有效降低。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疏解提升市场超1000个。这些腾退出的空间,大部分用于服务保障首都核心功能,如增加绿地、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服务平台、补充高精尖产业用地等。原大红门、动物园等批发市场集群疏解后,部分区域正转型发展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等。

  人口规模调控与质量提升见成效。随着产业和功能的疏解,北京人口规模总体趋稳,人口空间分布持续优化,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降低公共服务压力、保障首都高效有序运行奠定了基础。同时,人口结构不断优化,更多高技能、创新型人才伴随新动能的注入而汇聚。

  第二,一批具有标杆意义的疏解项目取得重大突破。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非简单的产业转移,而是着眼于区域整体功能布局优化的战略性迁移。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雄安新区在一片空地上拔地而起,与北京、天津构成等边三角形,形成鼎足之势。目前,雄安新区顶层设计基本完成,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常住人口持续增长,2024年底达136.07万人,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这里扎根创业,中央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超300家。2024年全年疏解人员子女在雄安新区上学人数同比增加89.5%。央企、高校、医院等疏解项目稳步推进,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等央企总部已投用或即将投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迈进,全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北京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率先搬迁至副中心,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目前,市级机关搬迁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快速提升,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重点功能区初具规模,北京艺术中心、城市图书馆和大运河博物馆成为首都文化新地标,环球影城成为北京文旅新名片。同时,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廊坊北三县的协同发展也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

  教育医疗资源有序疏解与区域均衡布局成效显著。北京部分教育资源通过合作办学、建立分校等方式向河北、天津辐射,如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八中、北京五中等优质中小学在河北曹妃甸、廊坊等地建立分校。北京与河北医疗机构合作持续深化,北京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支持张家口、保定等地区医院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提升了区域整体医疗服务能力。安贞医院、友谊医院通州院区等市属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优化了北京市域内的医疗资源布局。

  第三,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壮大。疏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在疏解一般制造业的同时,北京聚焦发展高精尖产业,津冀积极承接转化,形成了产业梯度布局、错位发展的良好态势。

  北京着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从源头上严控非首都功能增量。大力培育数字经济、绿色金融等高精尖产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用更加突出,研发投入强度持续位居全球前列,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今年1月至8月,北京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7.4%和9.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388.5亿元,增长5.2%。

  津冀承接平台集聚效应增强。河北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天津滨海新区等重点承接平台建设提速,吸引了大批来自北京的产业项目。例如,河北沧州承接北京生物医药产业项目集聚发展,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医药产业集群;天津积极吸引北京科技创新资源,共建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京津冀产业对接协作从“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协同”转变,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有效提升,为天津、河北注入强劲发展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