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案例是在《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总体要求下,秉承“数据融通、流程再造、共性辅助、效能提升”的设计理念,以营造治理数字化新环境,以形成经济数字化新供给、以满足生活数字化新需求为建设导向,坚持全区统筹规划、整体布局、集约部署、协同联动,在泛在智能的数字基础设施基础上,按照“1+1+1+N”的数字城市总体框架,即1个数据底座,1个公共能力平台,1个数字孪生平台,N项智慧化应用,构建智能一体的“城市智脑”,深度赋能三大类智慧化应用场景,支撑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力争将虹口打造成“未来数字城市”的典范,通过数据统一共享、功能统一支撑、应用统一开发与运营,实现城市治理精细协同、经济发展高质高效、生活服务便捷普惠。
一、项目发起动因
虹口区城市治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虹口区地理面积小,只有23.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万多人,人口密度在3.2万人每平方公里,为上海市全市最高,而且人员年龄结构也比较复杂,基层治理难度大。二是虹口区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城区,拥有众多保护建筑,老旧小区占比70%,同时北外滩地区作为上海浦江金三角,目前正在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新旧城市形态并存,城市管理问题复杂,管理任务繁重。三是各部门的业务系统开发建设各自为政,数据壁垒现象严重;而基层却面临无数据可用的尴尬局面,基层人员填表、走访、摸排工作重复进行。
二、解决的主要问题
针对上述三类问题动因,虹口区通过建设“城市智脑1.0”的数据底座、公共能力平台、数字孪生平台有针对性的赋能业务部门和街道打造各类智慧应用场景,解决城市治理中的各类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的典型案例举例说明。
(一)应对“三高”:人口密度高,老龄化程度高,基层治理难度高等问题
一是通过打造城市智脑1.0-数字赋能平台,协同业务部门,将减报表、减证明、减事项、减考核“四减”做到实处,其中在减报表中,将传统多条线的业务报表进行整合,“化百表为一表”,基层在走访过程中,一次性填写完成多条线排摸内容,既帮助基层全面掌握居民情况,同时也避免重复填写等低效工作。经街道测算,居委干部的报表台账工作量减少了90%以上,走访居民的效率提高了近五成。
二是为提升市民对城市服务的感知度,虹口区在“主动服务”和“精准服务”上发力,将救助、养老、残联等条线的政策进行汇聚及结构化,结合“城市智脑1.0”数据底座人口信息和公共能力服务平台标签功能,挖掘出政策“应享未享”的人群并进行预警,居委工作人员主动走访,将服务送上门,通过系统及时掌握居民的标签状态,优化服务结构。同时,有82项服务政策实现了结构化并对外提供服务,市民通过“一网通办”平台中的“政策易查通”,既可以“一键查询”符合条件的所有政策,也可以直接实现15个“不见面办理”事项。
三是在就业帮扶方面的探索。相比于市面上的求职平台,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帮助长期失业和就业困难人群,提供较好的就业服务环境,虹口区通过“城市智脑1.0”,建立“15分钟智慧就业服务圈”,将就业相关的政策、人群、岗位进行数字化,并通过数据算法及分析模型,实现了“一键人岗匹配”。以虹口区曲阳街道为例,2024年共实现1.5万人次的“人岗”自动推送服务,成功就业近2500+人次,相关场景案例得到了国家、上海市人社就业部门的认可和好评。
(二)应对“两元”:新旧发展形态并存,城市管理问题复杂,管理任务繁重。
一是通过“城市智脑1.0”构建了四级联动基层数字化治理体系,将数据底座和平台能力按照管辖地域和工作需求的不同,在四个层面充分赋能,并通过“一网统管”流程中枢,与业务条线系统进行数据对接,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城市治理全过程处置闭环,推动了跨部门和跨层级的治理业务协同,提高了治理工作效率。目前已实现511项跨部门处置事项,融合了12345热线、绿容、生态、城管、民防、公安等多条线业务,基层也在四级体系支持下,建立了综合巡查队、综合执法队、综合监督队 “三支队伍”,常态化开展综合巡查,截止2024年年底,共计组织开展综合巡查 48946次,巡查发现问题 2359个,综合执法处置 2229个,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是在小区治理层面,结合美丽家园改造,对40个老旧小区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利用物联感知设备解决小区电瓶车进电梯、楼道堆物、消防通道占用、独居老人安全等问题,目前围绕18个应用场景部署了40多种感知设备,涉及数量约15000个,利用城市智脑一网统管流程中枢建立“即时发现、快速响应、高效处置”闭环,让各类问题化解在最基层,有效解决了社区日常管理中“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的情况。如:中云舫小区已基本实现90%以上的事件在物业层面解决,8%解决在居委层面,只有不到2%由街道层面处置解决。
三是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值班值守方面,通过“城市智脑1.0”对全区应急数据、流程、系统进行了整合,建立了“应急指挥”大、中、小屏的值守作战模式,将部门值守力量、应急物资和应急预案进行结构化,促进了值守、指挥流程重塑,形成了区城运中心、区应急局、总值班室联合值班值守模式,在疫情防控、防汛防台以及法定假期等重要时点保障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
四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助力企业发展,联合上海市大数据中心,通过城市智脑1.0数据底座将重点企业社保、水电等数据进行动态融合分析,对经营异常企业进行提前预警并主动上门进行政策和产业帮扶,依托“城市智脑1.0”中的“一网统管”流程中枢,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打造企业诉求流转办全过程闭环,全面提升诉求的处置能力和响应速度,优化了我区营商环境。截至2024年年底,全区共走访联系企业1.5万多户次,收集各类问题诉求建议12000多个,处置解决率接近96%,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人才引进、融资贷款、人才公寓”等一批突出问题诉求。
(三)应对“一壁垒”:业务信息化建设各自为政,数据壁垒现象严重。
按照1个数据底座,1个公共能力平台,1个数字孪生平台,N项智慧化应用场景的“1+1+1+N”模式,构建了智能一体的“城市智脑”框架体系。
目前,城市智脑已经汇聚了42个政务部门88个系统12029张数据资源表,涉及业务数据量近百亿条。提供共享服务1514次,资源调用超1.533亿次。通过数字赋能、工具赋能、应用赋能城市治理,实现了业务流程再造,并建成了涉及应急、环保、就业、养老等18个领域的应用场景。
三、项目应用成效
根据12345数据统计,2022年虹口城市治理工作群众满意度只达到69.51%,通过城市智脑1.0项目投入运行并开展工作,这一数字在2023年逐步上升,7月达到92.73%,位居全市第一。
2022年11月—2023年10月,共受理市“12345”平台转派至我区的热线工单54094件。先行联系率99.93%,平均市民满意率达到84.81%,实际解决率达到87.74%。比2022年具有大幅提升。
2023年11月-2024年10月,共受理市“12345”平台转派至我区的热线工单 48705件。平均市民满意率达到91.2%,实际解决率达到94.35%。比2023年又有大幅提升。
同时,“城市智脑1.0”项目也获得了多家媒体的报导和推广。
四、项目创新点
通过“城市智脑1.0”促进了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能级。
体制创新方面:建立了日常巡查“三支队伍”,形成了区城运中心、区应急局、总值班室应急联合值班值守模式,强化了队伍平时联勤、战时联动,提高了数据资源管理的领导力、决策力和执行力;
机制创新方面:以统一底座、统一平台、统一工具,为全区各部门及街道提供数字化基础能力支撑,建立了区数据局统筹信息化项目审批模式,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数据壁垒等问题。
技术创新方面:积极引入大数据、大模型、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在城市治理领域努力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引领性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