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6—20日,由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公共治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共同主办的北京大学海外名家讲学计划J. Phillip Thompson教授系列讲座在政府管理学院顺利举行。三场学术活动讲座引发了校内师生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
J. Phillip Thompson(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研究与规划系教授)是一名城市规划师、政治学家,曾于2018—2021年担任纽约市副市长。他于1977年获得哈佛大学社会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得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城市规划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纽约市立大学研究生中心政治学博士学位。在公共服务领域,Thompson教授还曾担任纽约住房管理局副主任和市长住房协调办公室主任等职务。曾在Du Bois Review上发表To denigrate, ignore, or disrupt: racial inequality in health and the impact of a policy-induced breakdown of African American communities,以及Perspectives on Politics上发表Seeking Effective Power: Why Mayors Need Community Organizations等文章。
(一)经济民主——未竟的美国梦
12月16日讲座的主题为“经济民主——未竟的美国梦”(Economic Democracy—the Unrealized American Dream)。该场讲座评议人为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哈佛大学美国研究博士孙宏哲老师。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科学与规划博士张洪谋老师主持。
Thompson教授在讲座中指出,美国自建国以来就存在着民主治理与对少数族裔的压迫性经济体系之间的根本矛盾。他详细回顾了美国历史上的五次民主化运动,包括南北战争、民权运动和“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等。历次运动都面临解决政治民主与种族间经济水平差异的矛盾。Thompson教授强调,经济民主的核心在于消除这种矛盾,通过赋予工人阶级,特别是少数族裔工人更多的参与权和管理权,使他们成为经济活动的真正主体。
Thompson教授提到,尽管美国的“民主”理念强调人人平等,但由于经济利益的不平等,社会上层和白人群体往往通过体制性种族主义排斥了黑人、拉美裔和其他少数族裔群体的权益。这种经济不平等深刻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公平与民主进程,构成了美国梦未能实现的重要原因。
Thompson教授进一步介绍了“经济民主”的概念,并通过多个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民主化经济决策来实现社会公平。举例来说,他提到了西班牙的蒙德拉贡合作社模式,该模式通过工人参与企业的决策与所有权,成功实现了经济民主并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此外,Thompson教授强调,解决经济不平等的关键不仅在于财富的再分配,还在于提高教育水平,培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的年轻人。美国的教育体系在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对于社会合作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仍显不足,尤其是对于民主参与与经济民主的教育应当进一步加强。
评议人孙宏哲老师就以上议题展开了讨论。他指出,虽然美国的经济民主理念具备一定的借鉴价值,但其成功的实施需要面对复杂的社会、政治与文化背景,尤其是在如何克服美国传统政治体系中的不平等和排斥问题上,仍然存在诸多挑战。孙老师强调,中国可以从美国的经验中汲取有益的教训,尤其是在如何通过合作与民主化的方式,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共同进步。
讲座进入互动环节,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们积极提问,讨论了如何将经济民主的理念落地,以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能从美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吸取哪些教训。
(二)新自由主义的瓦解与美国城市治理
12月17日Thompson教授的讲座题为“新自由主义的瓦解与美国城市治理”(The Collapse of Neo-liberalism and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U.S.)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的评议人为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张健老师,讲座由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麻省理工学院城市科学与规划博士张洪谋老师主持。
本场讲座中,Thompson教授承接上一讲的内容,首先回顾了美国社会中根深蒂固的种族不平等问题:尽管美国上世纪中叶的民权运动取得了法律上的进步,但在现实层面,黑人社区仍然在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面临严重的制度性歧视。Thompson教授强调,种族隔离虽然在形式上有所改变,但美国社会的种族结构性不平等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和司法体系中,黑人的社会地位依旧处于边缘。
Thompson教授进而探讨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失败,特别是在经济领域的表现。他指出,随着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的推进,尤其是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崛起,使得美国传统制造业岗位大量流失,工人阶级的失业问题日益严峻。新自由主义提倡的市场主导型政策未能有效解决美国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反而加剧了美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导致了日益增长的社会焦虑与不满情绪。针对这一问题,Thompson教授结合他在纽约市公共部门工作的经验,提出了通过关注基层社区基本需求的“城市战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的思路。
张健老师对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他首先对Thompson教授的深刻分析表示高度赞赏,并尤其关注其提到的“城市战略”问题。张健老师提出了两个重要的讨论方向:首先,尽管大城市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重要性不断上升,但如何克服联邦政府掌握多数财政收入的政治局面,城市政府如何通过有限资源进行破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次,针对美国社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日益严重的两极化问题,他提问道,是否有具体策略能够团结这些不同的少数派联盟,推动形成一个健康而强大的多数派,以应对美国当前的社会和政治挑战?
Thompson教授对张健老师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回应,他提出了一种“城市包围乡村”的战略,认为美国城市作为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具备推动社会变革的核心力量。尽管联邦政府掌握大量资源,城市的经济活力和财政收入使其能够在许多方面超越联邦政府,推动更具包容性和进步的政策。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Thompson教授与在场师生展开了热烈的互动。学生们围绕多个议题提问,涉及非洲的未来发展道路、少数族裔的权利保护等问题。Thompson教授耐心地一一作答,并指出了未来应该继续努力发展的方向。
(三)大城市是否可治理?
12月20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中国城市治理创新论坛上,Thompson教授进行了题为“大城市是否可治理?”(Are Big Cities Governable?)的主题演讲。在本次演讲中,Thompson教授从在纽约市公共服务部门的工作经验,特别是纽约311热线(纽约市公共服务热线)的案例出发,分享了纽约市的超大城市治理经验。
在演讲中Thompson教授提出,超大城市治理的成功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二是城市管理者对城市居民的深刻理解。
Thompson教授以纽约市的311系统为例,说明了如何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城市治理的智能化水平。他提到,311系统需要提高智能化水平,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接线员从机械性的电话应答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更好地处理更复杂的群众诉求。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问题,如动物入侵城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都要求城市管理部门学习如何应对。
Thompson教授强调,城市治理过程中需要对“人”本身有更好的理解。他指出,现代城市规划让城市变得更现代、更干净、更漂亮,但却加速了社会网络、社会联系的断裂,例如,在美国的大城市中产生了严重的流浪汉问题。同时,纽约市的教育系统并未充分培养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因此产生了诸多青年人犯罪案例。他认为,许多城市治理问题无法通过视频观察到,需要城市治理者更多地与民众进行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
最后,Thompson强调,如果不能理解人类和环境,就无法做好城市治理工作。他呼吁学者们从讲台上走下来,更深入地参与到城市治理的实际工作中。
(四)活动总结
J. Phillip Thompson教授的系列讲座加深了北京大学与美国城市研究领域的学术对话,在城市治理、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等议题上提供了具有深刻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见解。三场讲座主题鲜明,不仅为北京大学师生提供了对美国城市治理进行观察的新视角,加深了对美国社会及其治理挑战的理解,也为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参考与比较案例。本次系列学术活动促进了北京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为两校在城市治理、社会治理等议题上的研究合作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