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下午,我院承办的2025互联网岳麓大会“AI+城市治理”分论坛在湖南长沙顺利召开。论坛汇聚政、产、学、研各界精英,围绕AI技术与城市治理的融合发展展开深入探讨,多位领导与专家结合政策导向、学术研究、地方实践及企业创新,分享前沿观点,为智能时代城市治理贡献智慧。
致辞环节:
湖南省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周述东: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推动“AI+城市治理”落地见效
周述东指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推动“AI+城市治理”是落实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他强调,“AI+城市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将城市打造为“会思考、能呼吸”的有机生命体、高级智慧体与美丽宜居综合体,而数据是实现这一目标的“血液”“燃料”与“产品”,需重点推动数据要素协同优化、复用增效、聚合增值与融合创新,发挥乘数效应。
同时,湖南正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数字湖南建设、数实融合的深度融合,未来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推动AI在城市规划、公共安全、生态环境、政务服务、交通管理等领域的深度应用,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助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
湖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卫斌:发挥高校科研与人才优势,赋能“AI+城市治理”创新
汪卫斌介绍,湖南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整合资源加强政校企合作,组建了包括院士、国家863智能机器人主题专家等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较早布局“人工智能+”前沿交叉学科。
该校公共管理学科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治理”方向,依托民政部政策理论研究基地、住建部中国城乡建设与社区治理研究院两大国家部委基地,产出《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研究》等科研成果,多项咨政报告获中央、省领导批示。他表示,全球智能化浪潮下,需抢抓AI发展机遇,将“AI+城市治理”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突破口,开创社会治理人机共生新图景。
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周春晖:以“火”为韵,探索AI赋能长沙城市治理的民生导向路径
周春晖副市长用“火”字概括长沙——“火红的革命圣城”“火辣的山水洲城”“火热的发展新城”“火火的幸福之城”,并强调长沙连续17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正打造“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的理想之城。
谈及“AI+城市治理”,他提出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应用为支撑、以简单为原则、以美好为目标”,聚焦民生痛点,例如通过AI优化交通资源配置,缓解早高峰拥堵。他认为,AI虽“无尽可能”,但需保持“冷思考”,从大课题入题、小切口入手,解决百姓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同时坚守“以人为本”,保留人类情感、灵感与精神的不可替代性,诚挚邀请各界来长沙创新创业。
主题演讲环节: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沈体雁:推动中国“AI+城市治理”整合创新与“出海”
沈体雁将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分为“引进消化”“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三阶段,指出我国已形成网格化管理、热线驱动、海绵城市、一网统管等自主创新成果,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硬件最优、最安全的城市系统。
他认为,中国“AI+城市治理”已具备“成体系、成规模走出去”的条件:一方面,全球多数国家面临住房短缺、基础设施不足、治理能力薄弱等问题,需借鉴中国经验;另一方面,“治理出海”是软实力输出,可带动工程机械、AI等产业协同发展。他建议将长沙打造为中国城市治理“出海”战略平台,在湘江新区建设“城市治理样板间”,整合产业集群优势,将长沙打造为全球城市治理展示中心、创新中心、知识中心与运筹中心。
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高级顾问张振山:立足全球视野,分享中国“AI+城市治理”经验
张振山指出,全球正进入“城市时代”,预计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占比将达70%,中国当前城镇化率已接近70%,远超全球平均进程。联合国将“智慧城市”纳入《可持续发展议程》与《新城市议程》,人居署正推进“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旗舰项目,制定智慧城市发展导则,助力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他介绍,联合国人居署与中国合作成立“未来城市委员会”,已出版《中国城市科技》《新城市韧性》《数字创新赋能城市净零碳发展》《数字城市治理》4本报告,2025年新报告《人工智能和城市》聚焦数据、模型、以人为本三大要素,收录武汉规划院AI辅助城市规划、广州规划院无人机监测城市形态、杭州“城市大脑”优化交通等10个中国案例,将于10月31日在哥伦比亚波哥大世界城市日发布。他提议成立“全球AI城市联盟”,加强与长沙的合作,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长沙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进:以“智慧视觉”为抓手,构建长沙全域数字化转型范式
吴进从“为什么必须干”“长沙怎么干”“未来怎么深化”三个维度,分享长沙“智慧视觉驱动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他表示,智慧视觉是AI的核心感知能力与数字新基建重要组成,是长沙应对城镇化、人口集聚、产业升级挑战的必然选择。
在实践路径上,长沙通过“双链融合”构建体系:以“能力链”夯实技术底座,整合“1+N”平台体系,接入922路视频点位,部署127种场景智能算法;以“价值链”拓展产业场景,依托城市可信数据空间,赋能工业制造、文娱文创、气象服务、自动驾驶等领域。未来,长沙将攻关“6G+AI”多模态感知技术,建设数据交易市场,推动“工具应用”向“模式重塑”升级。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副主任张楠:以政策智能推动数智赋能城市治理精细化
张楠提出“政策智能”概念,指出其核心是将AI技术体系化嵌入政策制定、分析、实施、反馈全生命周期,尤其在城市治理中,可通过多源数据如交通、信令、政策文件、社交媒体等感知微观变化,实现“敏捷治理”。
他以北京“接诉即办”为例,说明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挖掘诉求的季节性规律、区域规律与有效性规律,构建诉求日历,动态调整绩效考核机制;同时,通过将“接诉即办”数据与“疏整促”任务结合,绘制二维分析图,精准识别诉求多、任务少的重点区域,推动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升级。他强调,政策智能需跨学科融合如管理学、计算机科学、AI技术与一线治理场景,依托有组织科研实现协同创新。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院长谭海波:理性看待生成式AI,构建风险治理体系
谭海波聚焦生成式AI的“冷思考”,分析其发展现状、风险挑战与治理策略。他指出,生成式AI以“大数据+大算力+强算法”为底层逻辑,具备拟人化、强交互性、持续学习等特征,国内已有117个大模型备案,但与国际相比,在底层算法、生态体系、关键软硬件上仍存劣势。
他重点梳理生成式AI的五大风险:数据收集阶段的隐私与知识产权风险、传输储存阶段的数据安全风险、挖掘应用阶段的伦理风险、运行模式的法律风险、发展引致的社会风险。对此,他提出四大治理策略:建章立制(推动《人工智能法》立法)、技管结合(优化算法、破除“黑箱”)、多元共治(政府监管、企业自规、社会参与)、敏捷治理(包容审慎、分级分类防控风险)。
大汉控股集团董事长傅胜龙:以工匠精神与订单思维,推动AI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
傅胜龙从企业实践视角,提出AI是数字化的终端呈现,核心是“数字孪生”与“订单驱动”。他认为,数字时代在土地、人力、科技、资本四大生产要素基础上,新增“数字技术”与“量子管理”,城市建设需围绕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大关系构建订单体系,通过“订单春夏秋冬”(注册发布-接单交易-结算开票-角色呈现)实现效率最大化。
他分享大汉控股的实践:“悦小企”平台为保洁、维修等服务商提供订单与工商、税务配套服务;“建设云”通过数字孪生与AI、无人机,实现社区建设全流程监管;“大汉物业”将保洁、保安、维修工作“订单化”,成本降至每平方米每月0.4-0.5元。他强调,AI时代的城市建设需坚守工匠精神,以“真才实料”创造价值,实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发展理念。
圆桌论坛环节:
主题:《人工智能赋能中国城市治理的“生态化”和“走出去”》
我院副院长兼秘书长耿德红指出“生态化”体现为治理与基层融合、产业协同,“走出去”靠技术输出等共享经验,还提出强化技术自主、推进国际合作等工作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城乡建设经济系原系主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二级研究员翟宝辉结合自身长期城市治理研究经历,指出城市治理已步入智能化起步阶段,AI 赋能将带来质的飞跃,认为“生态化”是建设和谐共生家园,“走出去”需形成可复制模式,且AI要跳出传统循环,“走出去”面临电力、算力、脑力问题。
湖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徐莹提出城市治理需多方参与的生态,要通过处理政府间数据共享、政企民间需求表达、政府内部管理调整、政企间产业化推广四方面关系实现“生态化”,并以广州白云区项目为例说明产业化成效。
北京大学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王文婷介绍团队“1+2” 体系,以AI赋能低碳城市能源与低空智能装备领域,“生态化”上助力“双碳” 目标、增强城市韧性,“走出去”上以低空经济为载体构建低空智能治理体系。
上海爱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贺鸿富强调AI赋能城市治理 “生态化”需做好顶层设计,要从与供应商建立共生关系、构建技术与应用协作体系、建立包容生态三方面推进,爱数公司将发挥Data+AI优势参与生态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