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动区域经济公平竞争

——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发展公平竞争座谈会上的发言

沈体雁

当前,亚太地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贸合作,推动构建开放、包容、公平的竞争环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合规经营、文化融合、规则适应等多重挑战。同时,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产业集群治理现代化等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如何构建新型公平竞争秩序、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沈体雁教授在“推动亚太区域经济发展公平竞争”座谈会上发言如下:

一、企业合规不仅须“合法”,更应“合情合理合群合伙”

沈体雁教授指出,企业在市场运行中不仅面临法律与政策的约束,更需融入当地社会与文化语境。许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虽做到了合法合规,却因忽视当地文化、习俗甚至宗教信仰,引发民众反感,这类“不合情不合理”的行为同样会对企业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阻碍。因此,沈体雁教授强调,企业应从“单向合规”转向“多元融入”,积极参与行业、地区乃至国家的公共治理。这不仅需要企业跨越法律、行政、经济门槛,更要融入本地“圈子”,甚至主动构建行业生态与合作网络,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共建”的转变。

二、把行业协会建设成为促进公平竞争的“行业公器”

沈体雁教授指出,当前中国的行业协会多受政府主导或由少数国企控制,缺乏来自基层的参与机制,难以真正代表行业利益、提供行业所需的公共品。他以某行业协会为例,指出其虽设多个专委会,但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决策层。他建议,中国应推动行业协会改革,建立“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相结合”的治理机制,使其真正成为政策沟通、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的有效平台。尤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政府无法事无巨细地为企业铺路,行业协会应在规则输出、风险预警、合规指南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三、以“产业集群”为单位构建公平竞争新秩序

沈体雁教授指出,中国已形成19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其中33个为核心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16个;45个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集群,其中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7个。未来应在集群层面推动公平竞争治理,实现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信社会有机结合,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集群治理体系。他呼吁以“全国一张图”的方式实现产业集群可视化运行调度,建立“政策辩论会”机制,让中央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农户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议事,实现信息对称与利益平衡。他指出,集群治理的关键在于“共生共赢”,既保护创新与多样性,也保障中小企业和弱势群体的利益,生态多样性才是长期竞争力的来源。

四、打破“内卷式竞争”,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

沈体雁教授认为,当前中国许多关键要素(如土地、人才、专利等)仍未实现真正市场化配置,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甚至引发地方政府“内卷式竞争”,即通过低价出让工业用地吸引企业,却忽视真实效益与可持续性。因此建议,应像“高考填志愿”一样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匹配平台,实现土地、碳排放、人才等资源的公开、公平、透明配置。这既可避免企业“到处圈地却不运营”的行为,也能减少寻租和腐败,从根本上推动公平竞争。

五、以“中国集群”走出去,重塑国际规则话语权

沈体雁教授强调,中国在基建、房地产、城市治理等领域已具备全球领先的集群优势。应以“集群出海”模式,将城市规划、工程机械、智能建造、物业管理、城市运营、投资融资等城市服务产业链整体输出,在亚太乃至全球打造“中国治理范本”。他举例说,可在某个城市设立“城市治理示范区”,整合本地产业集群,为亚太城市提供从规划、建设到运营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通过培训、示范、合作等方式,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的认同。“如果我们能让他们以更低的成本住上更好的房子、享受更优的城市服务,谁还会拒绝中国模式?”沈体雁反问道。

最后沈体雁教授指出,公平的本质是话语权。中国已具备能力与资格主导国际规则设计,应更自信地推动以我为主的贸易、投资、合规标准体系构建。“如果我们掌握话语权,别人按我们的规则做事,那就是公平。”他强调,中国应从企业合规、行业治理、集群生态、要素市场、国际输出等多维度系统推进,实现更高层次的公平竞争,为亚太乃至全球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