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9年到2020年,中国城镇化率从30.89%迅速提升至63.89%。人口的迁移流动反映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让中国的发展充满活力。《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强调,“以深化改革户籍制度和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为路径,打破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不合理壁垒”,“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将持续提高,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随之转型,对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治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空间人口学是在地理信息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计算机系统平台的支持下,紧密结合相关空间分析技术,如制图表达与可视化、格局识别、机制分析等技术和模型方法,对区域尺度的人口问题(如生育、死亡、迁移)进行研究的学科。空间分析技术的进步是空间人口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更完善的空间分析技术、更详实的地理空间数据和更具问题导向的GIS分析方法效益良多,极大地提升近年来人口学界对空间的重视程度。

 

  为支持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空间计量经济学学科建设,本项目依托202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暑期学校“空间经济学前沿”,今年以“空间计量经济学与空间人口研究”为主题,拟从空间人口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人才集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并包含若干子方向支持个国内外青年学者开展学术研究。

 

一、参考研究方向

 

1. 空间人口分析方法与技术手段

 

  ① 人口迁移引力模型拓展

 

  考虑到计数分布、零膨胀、两阶段决策等因素,对传统人口迁移引力模型(空间交互模型)进行计量理论拓展,将传统对数线性截面引力模型拓展为非线性面板引力模型,对人口迁移格局进行模拟预测,对驱动人口迁移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评价,并进行模型误差分析。

 

  ② 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及其拓展

 

  在既有空间计量交互模型(如空间滞后模型、广义空间嵌套模型、空间误差滞后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的基础上,对空间计量交互模型进行拓展,如将传统空间计量交互模型推广为能够适应仅考虑省际迁移的模型(去除网络权重矩阵的对角线因素后不造成估计误差)。对比MCMC、贝叶斯、MLE等多种估计方法的结果误差,并试图将传统空间计量交互模型推广成为动态面板空间计量交互模型。

 

  ③ 空间滤波引力模型及其拓展

 

  将传统的空间滤波(ESF)引力模型拓展为动态时空空间滤波引力模型、Hurdle空间滤波引力模型等多种形式,尝试嵌套各种情景下的空间和网络权重矩阵,提升模型对于网络自相关的过滤强度,降低模型的内生性,提升预测精度。拓展后的空间滤波引力模型可以更好地处理人口迁移数据中的自相关问题,得到更优的数据拟合。

 

  ④ 时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由传统地理加权回归(GWR)发展而来,考虑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空间不平稳性。将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拓展至面板尺度,推导时空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TWR)。该模型能为人口留居意愿、迁移网络特征等空间人口问题从空间异质性的角度提出新的参考视角。

 

  ⑤ 多区域人口预测

 

  将传统的单区域人口预测模型(如队列预测模型)拓展为多区域人口预测,在生育、死亡、迁移的基础上考虑生命周期和劳动力市场供需及制度壁垒等因素,构建多区域人口预测框架。多情景下的多区域人口预测能为国土空间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 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

 

  ① 人口城镇化及其时空效应

 

  研究使用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区非农人口、流动人口等指标测度改革开放后中国县域、市域、省域尺度城镇化空间格局演化及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或关注人口(人才)要素区际迁移流动对迁入地、迁出地的城镇化增速影响效应。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计量经济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被运用在解析城镇化增速的驱动因素、城镇化的地区效应或城镇化与流动人口市民化的空间耦合等问题的研究中。研究数据主要可来源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及相关调查数据。研究结论为“十四五”期间新型城镇化建设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或城市及区域治理提供政策建议。

 

  ② 流动人口市民化行为的时空演化机制

 

  研究关注进城流动人口群体(农民工、老年人、高技能劳动力、新生代农民工等)的市民化进程,包括长期居留意愿、户籍迁移意愿、返乡意愿、社会融入程度、市民化意愿、歧视感、健康福祉等迁居行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研究数据可来源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CMDS)、中国劳动力调查数据(CLDS)等,空间自相关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用于人口数据空间化处理及空间建模分析。

 

  ③ 城市群人口留迁及社会融入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差异对比

 

  对比我国主要城市群(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成渝等)流动人口居留、迁移、回流和社会融入程度的空间格局和驱动因素差异,以期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优化城市群人口治理提供政策借鉴。主要使用GIS空间分析和空间统计学、空间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识别和对比各城市群人口留迁和社会融入程度差异。推荐使用的数据包括全国人口普查和抽查数据,以及相关调查数据。

 

  ④ 人口迁移网络空间建模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如泊松引力模型、负二项引力模型、空间滤波引力模型、空间计量交互模型、Hurdle引力模型等)对中国区域人口迁移网络进行空间建模分析,模型可用于解释地区人口迁移的时空演化机制或用于预测未来地区间人口迁移演化路径及格局。本研究推荐使用全国人口普查或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长表数据。

 

  ⑤ 后疫情时代区域人口通勤格局

 

  使用腾讯迁移、百度迁移、手机信令等LBS数据,对不同出行方式的市际人口通勤格局网络进行建模分析,着眼于后疫情时代中国人口通勤格局的演化预测,疫情前、中、后期中国人口通勤网络对比等议题,以期为后疫情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市人口流动治理提供参考借鉴。

 

3. 人才集聚与区域高质量发展

 

  ① 人才迁移的时空演化格局及驱动机制

 

  研究主要着眼于揭示中国各类人才(高技能劳动力、高学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R&D人才、高端科学家、科研人才等)区际迁移网络的时空演化格局及驱动力,以期为区域视角下人才治理提供借鉴。GIS空间统计分析及空间计量经济学可用于探索人才迁移格局及构建实证计量模型。

 

  ② 地方品质、人才集聚与地区高质量发展

 

  地方品质系地方不可贸易品数量、多样性和质量的总和,其水平提高有赖于个人消费服务、公共服务、社会交往环境、建筑和生态环境、高效便捷的基础设施的丰富和发展。研究主要着眼于探索地方品质如何驱动新时期中国各类人才的空间集聚,从而驱动地区经济发展和创新水平的提升。研究希望为“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国土空间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③ 人才集聚、知识溢出和地区创新

 

  构建人才和地区创新空间数据库,研究城市人才集聚、知识溢出效应与地区创新能级的相互作用关系,应用空间滞后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评价知识溢出效应下人才集聚对地区创新提升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应用地理加权回归评价人才集聚与地区创新的空间关系不平稳性,为推动地区创新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④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属于人才流动的一种形式。本研究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和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全国地级市层面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空间格局,比较经济因素和城市舒适度在毕业生选择就业城市时的重要程度,探讨各城市出台的人才新政对毕业生流动的实际影响,从而为城市间人才争夺战提供科学依据。

 

  ⑤ 全球留学生流动网络的时空演化格局和驱动机制

 

  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高等学校留学生流动数据及中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生数据,构建全球国际留学生流动网络,运用复杂网络分析等手段对留学生流动网络的演化特征进行剖析,利用空间计量交互模型或空间滤波引力模型等对留学生流动网络的驱动因素进行刻画,以期对“双循环”格局下国家如何留住和吸引海内外人才提供政策建议。

 

二、申请要求

 

  以上三大研究方向,主要接受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博士后研究人员、硕博学生等青年学者申请,鼓励青年学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单独申请,也可由项目首席负责人组织研究团队。申请人及团队原则上要求参加2021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线上及线下课程(具体报名信息详见稍后发布的会议通知),完成相应的空间计量学习和培训。期待学科背景多元,能充分跨界协作。鼓励实证研究,但也欢迎高质量的理论探讨、调查报告和案例研究。

 

  每个项目将获得2000元-5000元不等的资助

 

  每个项目的学者需在规定周期内完成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将被用于发表及著作出版、公众号宣传等用途中,成果发表时应注明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及北京大学资助。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团队原则上享有对项目成果的署名解释权。每个项目需要在规定时间完成一次中期成果汇报,项目的最终汇报及证书授予将在2021年中国区域科学年会进行。

 

三、申请方式

 

  感兴趣的青年学者请将申报表和个人简历,202171日前发送到邮箱sp_econometrics@126.com(注明空间计量实践营申报)。其中,项目申报表可参考样式写作,需包含研究的问题、意义、主要内容、方法和预期成果,篇幅不超过五页。项目负责人应提交所申请版块的整体研究思路及团队介绍。我们会在项目申请截止日后一周内进行项目甄别、评选,并公示项目录取结果。

 

四、学术委员会

 

  沈体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

  劳 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张 超,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周 麟,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崔娜娜,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讲师;

  李帅帅,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于瀚辰,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后研究员;

  古恒宇,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凌英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五、申报表

 

  点击此处,下载附件。

 

  六、联系方式

 

  联系人:韩老师

  联系电话:010-62759929  邮箱:sp_econometrics@126.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廖凯原楼405